熵合创新工场
热点资讯
新民快评丨小旯旮 大形态
发布日期:2025-08-22 06:20 点击次数:65
最近本报报说念的两则与书联系的新闻,读来让东说念主心里暖暖的。
第一个新闻的主东说念主公是在书展展厅起步当车、手抄《敦煌学大辞典》的12岁男孩。展厅里东说念主潮涌动,他却千里浸在敦煌学的广袤世界里,这份专注与爱重令东说念主惊叹。新闻还有后续。昨天,男孩又来了,此次他无意地有了一个“孤独小空间”,上海词典出书社用易拉宝隔出一角,拿一个木凳给他作“书桌”,男孩不必再趴在地上抄写了。
这个1平淡米的小旯旮,或然是世界上最小的“书斋”,却亦然最温馨最有爱的“书斋”。这个小旯旮,让所有看到的东说念主齐会心一笑。
无独到偶,前天登上本报头版的虹口区藏书楼的留言簿,也摈弃在一个旯旮里。这个留言簿里的每一条读者留言,不管是吐槽、牢骚已经冷落,齐取得风雅恢复,被寰球网友大赞“可人”。馆方说,留言簿蓝本放在作事台时很少有读者留言,其后被移到一个少有东说念主存眷的旯旮,却无意铲除了读者的表情职守,留言和翻看的东说念主齐多了。
小旯旮藏着大形态。不管是对一个爱重学问的孩子的复古,已经对读者琐碎诉求的防备,齐折射出城市寰球作事在细节处的用心与待东说念主作事的形态。这些镜头也成为城市精良的纯真注脚。爱东说念主者,东说念主恒爱之;敬东说念主者,东说念主恒敬之。出书社和藏书楼的小小举动,已在少年和读者的心田撒下了一颗颗暄和与善意的种子。